新華社北京5月28日電(張悅鑫 尚昊)位于北京市房山區的蒲洼希望小學,地處京西山區,從這里出山要走三小時的蜿蜒山路。
曾經,這所學校只有兩棟破舊的教學樓和宿舍樓。如今,這里已經建成一個足球場大小、硬件設施齊全的校園。近年來,在中國頂層教育政策的推動下,依靠中國平安的資助和眾多支教志愿者的努力,這所學校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不僅僅是蒲洼希望小學,自“希望工程”實施以來,一所所希望小學在中國大山深處、在窮鄉僻壤建了起來。
“是孩子們的眼神留住了我。”從事支教已六年的中國平安志愿者薛超說。此前他在廣西一所希望小學支教時,一群低年級孩子趴在窗臺上看他教豎笛吹奏,渴望的眼神直擊他的內心。
2016年12月,中國教育部等多部門聯合印發了《教育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這是中國首個教育脫貧的五年規劃,提出“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困難而失學”。
今年兒童節前夕,中國平安在蒲洼希望小學宣布向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捐贈1000萬元,用于2017年平安支教行動升級,為平安希望小學搭建遠程支教平臺,輸送優質課程,以期達到“扶貧必先扶智”的效果。
談及未來,平安集團董事長兼CEO馬明哲說,將探索創新方式,結合現代互聯網的發展,打破線下支教的時空局限,在線上向孩子們提供課程、圖書館等。“建校舍、贈設備等物資的援助只是基礎和起點,知識的傳遞、精神的提升才是目標和未來。”
過去23年來,中國平安已在全國30個省份援建了114所平安希望小學,幫助逾30萬偏遠農村的孩子實現“讀書夢”。
除了鄉村教育基礎設施滯后和資金不足之外,師資薄弱也是制約教育脫貧有效開展的重要因素。一位位志愿者的參與,為鄉村教師隊伍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2007年,平安支教行動啟動,持續至今已有10年,每年的支教行動中,都有近千名志愿者到希望學校進行音樂、繪畫、體育、英語等課程的支教活動。至今,已有累計超過5000名志愿者加入支教隊伍,志愿服務時間22萬小時,幫助了逾10萬學生。
希望工程在實施之初,更多著眼于改善辦學、幫助貧困地區失學兒童重返校園。而如今,在一所所希望小學里,孩子們不僅有了通過學習知識改變命運的機會,也有了追求自我、實現夢想的可能。
志愿者劉藝蓉2016年在廣東的希望學校支教時曾給孩子布置了一篇題為《我的夢想》作文。孩子們寫道:“我想當一名音樂家”“我想長大后買一臺鋼琴,彈給我的家人”“我伯父家有一臺電子琴,我很想彈,可是沒人讓我去”……
“音樂是人類最美妙的語言。”劉藝蓉說,“但由于貧困山區經濟原因,很多農村的孩子們都沒有碰過任何樂器。”在與同事討論后,劉藝蓉向廣東“夢響匯公益”鋼琴圓夢計劃申請了一臺鋼琴。
而在廣西,薛超則從一家希望小學的倉庫中抬出了一套落滿灰塵的少數民族鑼鼓,并幫這所小學組了一個鑼鼓隊。“現在希望小學最缺乏的是能形成常態化的文藝課程,讓孩子們接受到公平全面的教育,這也是我們的目標之一。”薛超說。
“每一個刻苦學習、認真生活的希望小學生們,都讓我們看到了教育扶貧、教育興邦的希望之光。”馬明哲分享自己在安徽六安順河平安希望小學的支教經驗時說,“教育可以改變個體命運,進而改變國家和民族的未來。”